新時代公益網河南站(公益記者鄭東啟 通訊員 楊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切實提升廣大青少年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和水平,加強青少年對中國宋代科學技術的認識與理解,增進認知“水運儀象臺”的價值意義和運行原理。7月6日上午9點,開封市志愿者協會公益小天使項目組牽手綜益課堂,帶領20名科技小天使,來到開封市博物館參加特色研學“手可摘星辰一水運儀象臺”活動!
走進博物館,同學們排著整齊的隊伍來到一樓的“宋代科技展”。“宋代科技展”突出展現了宋代的科技成果,如天文學、醫藥學、機械學、軍事、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造船技術等,大家認真聆聽了講解員的介紹,感受宋代科技的輝煌。
最吸引同學們眼球的是宋代“水運儀象臺”,它高約十二米,寬七米,分作三層。上層放渾儀,用來觀測日月星辰的位置。中層放渾象,它是一個球體,在球面布列天體的星宿位置。下層設木閣,又分成五層。每層有門,到一定時刻,門中有木人出來報時。木閣后面裝著漏壺和機械系統,起到控制水輪運轉速度的作用。它外形上狹下寬,金屋中間的小木偶人,十分可愛,每到一定時刻,都會擊鼓和指示時間。看著從古至今的鐘表,一種崇敬之意油然而生,古人的智慧真的令人贊嘆。
“水運儀象臺”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代表了中國11世紀末天文儀器的最高水平,它造型精妙絕倫,不僅是偉大的科技發明,同時也是建筑中的精品。它的頂層,是四條巨龍攀援而起擎起巨大的渾儀讓人無比震撼,恍若此身穿越千年,又仿若比肩我們的祖先一起置身于宇宙星辰之中,從古今中外這么多學者、科學家,熱衷于研究、復制九百多年前宋朝的蘇頌及其領導的團隊所造的水運儀象臺,也再次證明水運儀象臺在“時間”上真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同學們拿起手中的筆,照著“水運儀象臺”把它畫在了紙上,更把這燦爛的宋代科技文化畫在了心里。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續,而優秀的傳統文化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與精神層面的集中表達,具有深遠的意義。通過參加“手可摘星辰——水運儀象臺”活動,為同學們打開了一扇鏈接過去與未來的大門,參觀宋代科技成果,同學們不僅感受了“中國第五大發明——水運儀象臺”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意義,還從多個方面感受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了同學們勇攀科技高峰的興趣!他們主動做起了小小志愿者,并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分享給了家人、朋友,將傳統文化發揚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