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公益網安徽站訊:做公益=做志愿者?志愿者和職業公益人到底是什么關系?
做公益也能領工資?反正我沒見過,可能只有政府辦的機構才有工資領吧?
你一個領工資的,怎么好意思說自己在做公益呢?
在公益機構里領工資的叫社工,不領工資的叫志愿者?
……
類似的問題,我聽過不少,其實已經見怪不怪了。但這些看似簡單、很常識的問題確實困擾了不少人,所以我覺得還是有必要說道說道。
一、做公益=做志愿者?
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個人參與公益的方式,基本就是這幾種:
1、捐贈金錢、物資、房產、股權、債權、知識產權……;
2、做志愿者(又稱義工、志工、Volunteer……),自愿、無償地為他人和社會提供公益服務;
3、去公益機構做全職或兼職,貢獻一技之長,甚至成為多面手;
4、自己創辦一家或多家公益機構(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
5、從事公益慈善相關的學術研究、著書立說、培訓教育、管理咨詢、記錄傳播等。
你看,個人參與公益的方式很多很多,可以是業余的,也可以作為一種職業,可以捐錢捐物,也可以捐時間、知識和技能,就看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經濟和能力條件如何。
可是,為什么還是有不少人覺得做公益就是做志愿者呢?我覺得,這跟我國公益事業的現狀有很大關系。比如,志愿服務仍然是人們參與公益活動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而且大量志愿服務組織和草根團隊并沒有全職人員,大家都是利用業余時間參與公益活動、分攤經費等方式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尤其是縣域層面,民間機構和團隊很少有領工資的全職人員,加上去外地交流學習的機會并不多,所以大家目之所及,全是不領工資、無償服務的志愿者,于是很自然地就認為做公益的都是志愿者。
不過,還有一種情況,我覺得不太對勁。比如有些人知道一些公益組織聘請了全職人員,知道有職業公益人的存在,但他們覺得做全職、拿工資就是打著公益的旗號來賺錢、牟私利的。想做公益?賺夠錢了,或者退休之后衣食無憂再來啊!否則就是虛偽的、卑鄙的、混飯吃的,所以他們對職業公益人很不屑,瞧不起,看不慣,總覺得拿工資做公益的行為不道德,是在作惡,根本沒有自己既捐錢又做志愿者這么高尚!
甚至有些志愿者認為自己不拿一分錢,還貼了時間、精力來做公益,職業公益人做著和自己差不多的事情,卻每月有工資拿,于是心理不平衡,覺得吃了虧,眼紅得很,各種嫉妒各種恨,諷刺挖苦說壞話,完全忘記了自己當初的承諾和初心,說到底還是對志愿服務的理解有偏差、不夠深,對職業公益人的工作不夠了解。有些志愿者則對職業公益人的工作能力不滿意,覺得他們并不專業,所以不配拿工資。還有一些志愿者甚至機構的負責人,他們覺得職業公益人應該拿工資,但應該拿低工資,這樣才能體現出奉獻精神,工資高了就不像是做公益的,并擔心捐款人或資助方有意見。
二、志愿者與職業公益人有什么不同?
部分志愿者覺得領工資的職業公益人是為了錢,不能算做公益,其實是混淆了志愿者和職業公益人的區別,將個人公益和機構公益混為一談。
1、志愿者自愿放棄勞動報酬,但可以拿補貼,通常利用業余時間以個人或機構名義無償提供公益服務。
志愿者主要用業余時間自愿、無償地提供公益服務,可以選擇以個人名義做公益,也可以同時加入志愿服務組織,簽署志愿服務協議,以機構名義做公益。或者說,個人從認同志愿服務精神并成為一名志愿者的那一刻起,就自愿放棄了通過付出勞動獲得報酬的權利;不謀求任何物質回報、無償服務社會,正是從事志愿服務的初心之一。凡是在付出勞動之后拿了勞動報酬(工資、勞務費)的,都不是志愿者。比如在工作時間做著本職工作為群眾、志愿者服務的公職人員以及社工等公益機構全職人員,都不能稱之為志愿者,更不能參加志愿者評優之類的活動;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在工作時間之外自愿無償地參與志愿服務,成為一名光榮的志愿者。
志愿者可以自愿不拿工資,但可以從所服務的公益機構獲取一定的補貼!比如餐費、交通費等補助,一般額度也不是很高,本質上是由機構承擔了志愿者的部分服務成本。所以表面上看是志愿者拿了錢,但并不屬于勞動報酬,所提供的服務也不算有償勞務。雖然目前《慈善法》《志愿服務條例》并沒有提到志愿者補貼,但已經有一些地方條例明確認可有條件的機構為志愿者發放補貼的做法。雖然志愿者補貼并非機構的法定義務,是否發放取決于機構自身的經濟條件和工作需要,不過,有些沒條件發補貼的機構可能會擔心因此招不到志愿者,或者怕自己的志愿者被那些發補貼的機構吸引走。機構的這種擔心也可以理解,但機構也要理解志愿者,畢竟選擇經濟負擔稍輕的志愿服務也是人之常情。從志愿者的角度思考,在選擇哪家機構參與志愿服務時,那些可有可無的補貼其實并不是真正的決定性因素,而是機構的工作領域、專業能力、成長機會、服務氛圍等等。
至于志愿者是否需要掌握某種專業技能,取決于服務崗位的要求。現實中,很多志愿服務對專業性并沒有太高的要求,比如接收、整理、搬運救災、扶貧物資,一般只要有愛心和熱情,然后出人出力即可;有些志愿服務則需要志愿者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比如為貧困群體免費理發,得掌握基本的理發技能,總不能什么都不會就跑去把人家的頭發剪得坑坑洼洼,甚至弄傷了人家的耳朵、頭皮吧?再比如支教志愿者,得掌握基本的教學知識和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會備課、會上課,能讓孩子們學到知識,開闊眼界。還有一些志愿服務,對志愿者的專業性要求更高,必須具備某種專業資質、職業資格和優秀的綜合能力才可以,比如醫療急救、應急救援、財務審計、管理咨詢等,這類志愿服務并不是隨便找個人就能做的,而是需要執行國家或行業制定的專業標準和規程。總體來說,目前已經興起的專業志愿服務將成為未來的一大趨勢,即志愿服務會更加重視志愿者的專業化。像國外有些公益機構對志愿者的專業素質要求很高,能夠成為他們志愿者的都是非常優秀的人才,當服務期結束,就會有不少大企業爭相出高價聘請這些志愿者。
2、職業公益人與機構存在勞動雇傭關系,依法獲取勞動報酬,并以機構名義開展公益活動,屬于職業行為。
職業公益人,以公益為職業,和任職的公益機構存在雇傭關系,受勞動法保護,所以靠自己的能力和貢獻獲得合理的工資和福利待遇是天經地義的事,本來就無可厚非。職業公益人做公益,本質上是以機構名義為社會提供各種無償或付費的公益服務,個人層面屬于職業行為,并非志愿服務。
既然是職業行為,對職業公益人個人肯定會有較高的入職門檻和專業要求,比如學歷、專業背景、職業資格、工作經驗等等,入職以后也要簽署勞動合同,參加社會保險,接受必要的培訓、績效考核,保證每周五至六天、每天八小時的工作時間,如有需要還得經常出差、加班。職業公益人同樣面臨工作任務重,壓力大,甚至勞動權益受損的困境;而且因為公益人才缺乏,很多職業公益人面臨專業不對口的情況,加上公益機構工資普遍偏低,所以人才流動性大,流失率高,直接限制了公益機構的專業化發展。總體而言,職業公益人中不乏優秀者,但也有平庸者,甚至還有害群之馬,和其他行業相比并無多大區別。
說到職業公益人的工資問題,有些人可能會說,既然覺得做公益工資太低,那就不要做嘛,又沒人逼你做,你可以等自己有錢了再做公益啊!但這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說辭,其實是在逃避問題,根本沒打算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公益事業要造福于社會,不能只靠大家業余時間做做志愿者,尤其是在解決復雜多樣的社會問題、幫助龐大而需求多樣的困境群體時,需要一批掌握相關專業技能的人才全職投入,才能持續地做,更有成效地做。但是,職業公益人工資低導致人才流失、招人難,已經是困擾公益圈多年的老大難問題,其中有機構的責任,也有公眾的誤解和偏見,還有資助方不太愿意承擔人力成本,歸根到底是對職業公益人專業價值的輕視,覺得做公益只需要奉獻、奉獻、奉獻……就夠了,好像不犧牲、不清貧就不像做公益的樣子。可是,做公益又不是做神仙,公益人也是人啊,是人就會有正常的生存需求,得吃飯,得結婚、得養家糊口……。如果因為工資太低,無法吸引足夠多的優秀人才加入公益慈善組織,我國的公益慈善事業如何能實現健康快速的發展?政府和企業不愿或不能解決的社會問題和需求,誰來解決?
不過呢,很多職業公益人都曾有過志愿服務經歷,比如在校期間參加學校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在職期間根據自身的興趣和專長加入相關的志愿服務組織參與公益活動,甚至創辦志愿者團隊多年堅持志愿服務。公益機構在招聘時通常也會優先錄用這些擁有志愿服務經歷的人才。而且有不少公益機構本身就是志愿服務組織,只不過出于機構發展需要,開始從自己的志愿者中選拔或從社會上聘用全職人員。但在決定聘用全職人員之前,作為機構的管理者一定考慮清楚,機構有沒有足夠的經費預算解決全職人員的工資、社保、住房公積金等方面的開支,否則沒錢發工資、買社保,也留不住人啊!不如,多下功夫培養志愿者的專業服務能力,完善志愿者管理、培訓、考核制度,提高團隊的執行力,以卓有成效的公益項目提升志愿者的活躍度、忠誠度。
三、志愿者和職業公益人是什么關系?
現實中有不少公益機構的社工等職業公益人可能負責管理、培訓和督導志愿者團隊,比如“社工+志愿者”聯動模式,由社工主導,志愿者輔助執行,互相配合,齊心協力,不僅有利于提高服務效能,擴大服務范圍,也有助于充分發揮人力優勢,為社會提供更加專業化、多元化的服務。值得一提的是,社工作為一種以專業理念和方法助人的職業,不僅專門的社工機構會聘用,很多非社工機構以及政府部門、事業單位、企業也會聘用。而且,在公益機構領工資也不是只有社工,專職的財務人員、醫生、律師、老師、康復治療師、心理咨詢師……也是要領工資的。
但是可能由于工作性質、分工、角色不同,全職人員和志愿者之間也會產生矛盾或沖突。比如有些職業公益人覺得志愿者不專業、做不好,各種不滿意,但實際上可能是因為沒把志愿者用對地方,這跟機構對志愿者的管理有關,不能全怪志愿者。比如很多機構把志愿者當作免費勞動力來使用,但其實志愿者應該是機構的服務對象或受益人之一,所以機構應當高度重視志愿者崗位與專長的契合度,做好志愿者的培訓指導,建立并不斷完善志愿者的激勵機制和有效性評估機制等等,從而幫助志愿者成長,獲得優質而豐富的公益體驗,以及成就感、歸屬感,成為機構開展公益活動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為志愿者,也要清楚自己在公益機構中的定位或角色,理性處理與職業公益人的關系。志愿者畢竟都有自己謀生的職業,基本都是利用業余時間參與公益活動,在精力和專業能力方面可能無法滿足機構的日常工作需求和更高層次的發展需求,所以需要聘用全職人員從事機構管理運營、行政辦公、人事管理、對外宣傳、財務后勤、項目策劃與執行等各項工作。志愿者和職業公益人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機構更專業、更有效地服務社會,惠及更多困境人群,盡最大努力整合社會資源,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造福于社會。
總之,志愿者和職業公益人絕非對頭,而是同一戰壕的戰友,是彼此平等的合作伙伴,只有雙方團結協作、相互配合、互相支持,才能讓公益更有成效,為社會的文明進步作出更多貢獻。所以呢,我們都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既不能用志愿者的標準要求職業公益人,反對他們拿工資;也不能用職業公益人的標準要求志愿者,對他們的專業能力可以有所要求,但不能要求過高。一般來說,職業公益人的專業層次應高于志愿者,但也可能出現志愿者比職業公益人更專業的情況。如果條件允許,專業的志愿者也可以轉型為職業公益人,那些不夠專業、敬業的職業公益人也可能被取而代之。不管做志愿者還是做職業公益人,不僅要有一顆強大的公益心,足以融化寒冰的熱情,理性而平和的處事態度,堅韌的意志,更要有進取心、責任感、壓力感、危機感,否則可能會被淘汰哦!
作者:張以勛,在廣州的青海人,中級社工,資深素食者,為自媒體平臺“公益慈善論壇”(公眾號ID:loongzone2006)聯合創始人、主編,致力于公益慈善資訊傳播與常識普及。
編輯:恒心/通訊員:張以勛/推薦部門:新時代公益網安徽工作站/責任編輯:鄭東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