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完善區域性整體保護制度,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近期,為了解大學生對我國非遺文化的了解程度,黃山市黃山學院皖雁助鄉志愿者服務隊在校內進行了非遺文化及非遺影視庫建設相關信息問卷調查活動。
調查結果顯示,近90%的同學對非遺文化有所了解,極少部分的人對非遺文化知之甚少。很多同學表示,非遺文化在當今生活中很難接觸到,除了我國傳統節日,非遺文化還未真正的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去,這對非遺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對于國家頒布的相關政策,同學們的了解程度較差,近一半的同學對國家非遺保護發展政策一無所知,相關教育宣傳工作有待加強。
而隨著短視頻及自媒體平臺的興起,同學們也更傾向于在手機上學習宣傳非遺文化、建設非遺影視庫。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也要與時代相結合,依靠現有信息傳播平臺,讓更多更廣泛的人群了解、傳播我國博大精深、蔚為壯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青年一代不僅正在成為了解非遺的主力,更應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非遺文化的主力。當好傳承的“主力軍”,要從思想上接受傳統文化,培養濃厚的興趣愛好,并落實到具體行動中,“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劍”,錘煉成為名副其實的“接班人”。當好守正創新的“主力軍”,以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獨特絕技,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全面展現非遺文化之魅,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的新期待,讓人民群眾更加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熱愛優秀非遺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編輯:海燕 通訊員:陳曉宇 梁千雨
責任編輯:鄭東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