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公益網安徽合肥站(公益記者老穩 程潔)初春的合肥,經歷連日的春雨,顯得格外清新。
“這里是我第一次做志愿服務的地方。” 3月4日下午,在蜀山區三里庵街道竹蔭里社區,剛剛榮獲2018年度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優秀典型——最美志愿者的齊亞軍接受記者采訪,回憶了自己做公益的一路歷程、一路收獲。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把有志于公益活動的大學生組織起來,才能幫助到更多人。”談起他牽頭組建的“華佗愛心社”,齊亞軍顯得尤為驕傲。他告訴記者,十幾年來,社團3000余名志愿者先后走進社區、敬老院、工地、殘障兒童康復中心,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如立足中醫院校學生自身優勢,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針灸、推拿、拔罐等中醫特色服務;關愛城鎮留守兒童、偏遠山區兒童,開展支教幫扶等。
“正是通過參與各類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我們明白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外,還可以立足自己的專業特色,幫助到其他有需要的人。” 齊亞軍告訴記者。
在華佗愛心社,志愿者精神像奧運火炬一樣接力傳遞。
華佗愛心社有一個品牌活動,叫做“愛心圍脖”。每年10月份,學生會自己購買毛線、針,自己織圍巾,給貧困偏遠地區的孩子們郵寄過去。一開始,提到手織圍巾,很多“90后”的學生們都很少見到,也不會編織。但聽完上一屆學長學姐的手織圍巾經歷以及給貧困偏遠地區的孩子們帶去的歡樂后,很多同學決定嘗試,其中還有不少男生。
“不少男生從網上看視頻學會手織圍巾,然后每天中午在食堂門口搭臺,現場演示手織圍巾、獻出愛心。往返于食堂的同學一開始很好奇,停留于臺前拍攝視頻,當他們了解到活動的目的后,也積極報名參加。”齊亞軍說,這就是公益活動的力量,從一開始的好奇,到后期主動了解公益、參與公益,讓志愿者精神像火種一樣綿綿不絕、接續傳遞。
愛心圍脖、暖冬行動、暑期義務支教……感動讓齊亞軍和他的華佗愛心社仍在堅持。談到未來社團的志愿服務活動計劃,齊亞軍滿懷信心。他說:“希望未來能夠實現專業服務進社區,志愿者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共同為群眾服務,并加強組織協調,為更多有需要的人分憂解難。”
(轉載自合肥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