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安徽訊:每年十月的第二個周六是“世界安寧緩和醫療日”
“世界安寧緩和醫療日”,由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起,世界安寧緩和醫療聯盟(WHPCA)于2004年在全球推行,旨在慶祝和支持安寧療護與緩和醫療事業發展的聯合行動日。中國每年死亡人數超過900萬,但僅有0.3%的患者獲得安寧療護服務。醫院應該有兩個功能:救命和送死。很多癌癥晚期患者的痛苦其實是可以通過安寧療護救治的。2019年5月深圳已經成為全國第二批安寧療護試點城市。安寧療護的概念(一)安寧療護概念起源安寧療護(palliative care)一詞源于英文“hospice”,旨在為患有不治之癥的人在臨終階段控制病痛,在去世后為患者家屬提供情感支持。1967年,西西里·桑德斯博士(Cicely Saunders)在英國倫敦創圣克里斯托弗臨終關懷院(St.Christopher Hospice)提出了“整體疼痛”的概念,即終末期疼痛是全方位的,其內涵不限于身體層面,同時也包括心理、社會、精神層面,倡導關注并善待生命垂危者,讓其可能減輕痛苦和不適癥狀,在生命最后的時光平和、安寧、沒有痛苦地生活,開創了現代安寧療護體系。(二)安寧療護概念解析世界衛生組織對安寧療護的定義為:安寧療護重點通過身體、心理、精神需求的早期識別、評估和治療來預防和減輕痛苦,幫助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和家屬改善生活質量和提高應對危機能力。安寧療護的三大原則人道主義原則;照護為主原則;全方位照護原則。安寧療護的五大目標。
在我國,安寧療護也被稱為“臨終關懷”“舒緩醫療”“姑息治療”等。2016年4月,全國政協第49次雙周協商座談會統一了相關名詞術語,提出將上述名詞統稱為安寧療護,明確了安寧療護的功能定位與內涵。2017年2月,我國《安寧療護實踐指南(試行)》對安寧療護的定義為:安寧療護是以臨終患者和家屬為中心,以多學科協作模式進行的實踐,主要內容包括疼痛及其他癥狀控制,舒適照護、心理、精神及社會支持等。
我們蚌埠恒心志愿服務隊期待通過宣傳科普活動,深化公眾對安寧療護的理解,推動居家安寧療護服務的普及,為更多需要關懷的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溫暖與支持。在老齡化社會日益加劇的今天,推廣居家安寧療護服務顯得尤為重要,能為更多家庭帶去希望與慰藉。
我們蚌埠恒心志愿服務隊呼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和支持安寧療護事業的發展,讓每一個生命都能在尊重與愛中優雅謝幕。
我們蚌埠恒心志愿服務隊的宣教活動,也高度契合了“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的老齡工作目標,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了積極的力量。我們蚌埠恒心志愿服務隊期待在未來的日子里,更多的人能夠加入到這個充滿愛心和關懷的事業中來,共同為患者的生命質量保駕護航。
綜合自:安寧療護、麗水市第二人民醫院、360文庫、網絡等/整理:周柏/編輯:珠城正能量/責任編輯:鄭東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