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總會遇到各種告別。一段又一段的告別,構成了人間百態(tài)。
不久前,《江門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數據公布,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市常住人口60歲及以上人口為876307人,占18.26%,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提高4.73個百分點。
死亡是人生最大的告別。在人口老齡化日趨加深的當下,死亡質量不僅事關個體,還關乎社會,需要我們更勇敢地去面對。當生命走到盡頭,當所有的醫(yī)學手段都已無力回天,死者如何善終?生者如何善別?
四季輪回,生死交替,這是亙古不變的自然規(guī)律。或許,面對告別,最好的態(tài)度就是,有愛地告別。
江門日報記者 鄧榕
A 病房里的“生死課”
白色的墻壁,淡藍色的窗簾,這是位于江門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關懷樓四樓的老年病區(qū),也是我市最早提供安寧療護的專科。
看上去,這里和普通病房并沒有什么不同。實際上,來到這里的病患,大多數病情已無法逆轉。他們選擇在這里,完成人生最后的告別。
上午8:30,該院老年病科一區(qū)主任邵麗川準時出現在病房。“今天天氣很好,感覺好點了嗎?”她邊和1床的病人打招呼,邊握了握他的手。
今年,是邵麗川在老年病科工作的第十個年頭。最初的時候,這樣的握手,也曾讓她無法坦然面對,畢竟她握著手的人,即將離開這個世界。但是握多了這樣的手,她發(fā)現,這雙手傳遞出來的,不只是悲傷和痛苦,更多的是感謝,而她傳遞給他們的,則是關心、陪伴與尊重。
每一位新病人入院時,醫(yī)護人員都要進行一次全面詳細的評估,以判斷患者的病情,是否已發(fā)展到需要安寧療護的階段,然后和患者及其家屬一起決定。
“‘生死課’不光上給患者,也上給家屬。”邵麗川說,讓患者安然離開,也是對家屬的莫大撫慰。
B “優(yōu)逝”的“拐杖”
死亡是人生之大事,卻鮮有人做好心理準備。生命要有尊嚴的“優(yōu)逝”,離不開一根“拐杖”。這根“拐杖”,可以是家人,也可以是社會不離不棄的支持與關愛。
“安寧療護需要團隊的共同努力。”邵麗川坦言,除了醫(yī)護人員外,還需要社會組織、志愿者等非醫(yī)療照顧者的大量參與。
孫科,蓬江區(qū)祥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任,是“江門市道德模范”、“廣東好人”、“中國最美社工”、“全國最美志愿者” ,從事志愿服務35年。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他作為心理危機干預服務隊隊員,在災區(qū)服務一個月,直面生與死,并開始接觸安寧療護。
返回江門后,孫科覺得自己算是有所經歷,想要幫助更多人。2009年,他帶領團隊邊摸索邊學習,做好“生命擺渡人”角色。
在生命倒計時的日子里,要讓患者輕易接受一個陌生人的幫助,并不容易,安慰的語言可能也會比較無力。為了形成一套更專業(yè)的交流技術,在孫科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詳細地寫著“祥和注視”“音樂溝通”“動態(tài)撫觸”等十條關懷法則。13年間,他帶領團隊,共送別了320余名患者,其中年齡最大的102歲,年齡最小的僅6歲。
馨姐是位肝癌晚期患者,靠輸血來維持生命。為了讓她更好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孫科不僅發(fā)動同事和自己一起捐血,并組織義工陪伴馨姐,通過聊天、按摩、催眠等減輕她的病痛。真情的陪伴是最好的良藥,慢慢地,馨姐開始有了笑容。
得知馨姐離世前的愿望是吃頓西餐。孫科從又黑又窄的五樓,背她下來,再推著輪椅陪她到西餐廳用餐。兩天后,馨姐離開了人世,并成了廣東省首例整個遺體的捐獻者,如她遺言所說的,“成為一個能幫助別人的人”。
“作為一名安寧療護的志愿者,雖然我無法改變臨終患者生命的長度,但通過專業(yè)服務,能讓他們在跨越生死的時候感受到生命的溫暖,這正是這份工作的意義所在。”孫科說。
C 安寧療護的困境
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出臺,明確提出,要完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體系,加強康復、老年病、長期護理、慢性病管理、安寧療護等醫(yī)療機構建設。2019年,安寧療護首次作為法律語言,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yī)療與健康促進法》。
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安寧療護規(guī)范化發(fā)展提供了相對良好的環(huán)境,但不可忽視的是,目前,安寧療護仍處在初步發(fā)展階段,這項理念并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原因何在?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yè)內人士表示,目前,醫(yī)護人員的專業(yè)教育中缺少安寧療護的相關內容。專業(yè)教育培養(yǎng)更多是教會醫(yī)護人員怎么治好病人,卻極少教怎么將即將離世的病人送走。相較于治愈患者的成就感,送病人離世的工作稍顯壓抑,很多醫(yī)護人員都不愿接受這項工作。
醫(yī)護人員觀念上存在矛盾,而醫(yī)院同樣也有著自己的“矛盾點”。上述業(yè)內人士認為,當前,安寧療護還未完全納入醫(yī)保,治療、護理、檢查檢驗等醫(yī)療服務項目,可以按既有項目收費,但關懷慰藉、生活照料等非醫(yī)療服務項目,至今沒有收費標準,但這部分卻是安寧療護中的重要內容。
“安寧療護病房都是處于虧損狀態(tài),大家都是靠情懷在做。”該人士表示,對于醫(yī)院來說,開設安寧療護病床是一件投入遠大于收入的事情。一定程度上,這阻礙了安寧療護的大范圍推廣。
在社會意識層面,孫科認為,受到傳統(tǒng)“孝道”思想的影響和對死亡的避諱,“優(yōu)逝”的理念尚未普及。即便知道沒有治愈的可能,多數家屬還是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救”,以獲得心理上的安慰。此外,社工和志愿者隊伍來源較散、培訓質量不一、人員力量也不足。面對需求,各方面人員都十分稀缺,這無疑也加大了推廣的難度。
C 向“死”而生愛永恒
生活要有尊嚴,死亡亦然。安寧療護關乎患者的生命質量,關乎社會的文明進步,是一個重要的民生問題。在老齡化程度逐漸加深的今天,安寧療護會有怎樣的未來?
身為江門市政協委員的邵麗川認為,安寧療護需要資源投入和長遠培養(yǎng)。可以考慮建立安寧療護的人才培訓基地,制定人才培訓計劃,定期開設安寧療護培訓課程,凡符合國家要求的醫(yī)療機構、養(yǎng)老機構均可派遣工作人員參加培訓,工作人員持證上崗,以此規(guī)范全市的安寧療護工作。同時,籌備建立志愿者服務平臺,整合全市志愿服務資源,建立志愿者招募、培訓、管理流程,確保志愿服務的有序開展,進一步提高安寧療護的整體服務質量。此外,可建立區(qū)域內的安寧療護服務體系,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以及綜合醫(yī)院都應加入進來。明確彼此的職責、服務模式,互為補充。大醫(yī)院可承擔示范、教育、培訓、質量控制等職能,帶動區(qū)域內的基層醫(yī)療機構。
“關愛生老病死,保障底線民生”,是社會之責。孫科則建議,從政府層面關注和支持安寧療護事業(yè),通過正面宣傳和典型宣傳,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提高社會各界對安寧療護工作的重視程度,促進安寧療護事業(yè)發(fā)展。
記者從市衛(wèi)生健康局獲悉,雖然我市尚未被列入安寧療護試點工作,但現已有不少醫(yī)療機構和養(yǎng)老機構,如江門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江門市福利院、新會養(yǎng)老中心、陳經倫養(yǎng)老中心,在積極開展安寧療護服務。近年來,醫(yī)養(yǎng)結合護理人員培訓也有涉及此方面的課程。市衛(wèi)生健康局表示,接下來,將按照國家和省的部署,推進安寧療護服務體系建設。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它是不以人的意志所轉移的。生死為大,死和生同樣重要。”孫科說,生命有限愛永恒,在結束前把握最后的時光尤為重要,希望有更多人理解和支持安寧療護,畢竟人人都會老去。
(注:為保護隱私,文中患者為化名)
小貼士:什么是安寧療護?
安寧療護,屬于紓緩醫(yī)學(姑息醫(yī)學)的范疇,旨在為疾病終末期或老年患者在臨終前,控制痛苦和不適癥狀,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關懷服務,以提高生命質量,幫助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地離世。
記者手記
讓生命帶著尊嚴謝幕死亡,是生命重要的一課。尼采說,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
當死亡就在眼前,該如何面對?死者如何善終?生者如何善別?這關乎人類最深的痛與愛,關乎如何與死亡和解,如何哀悼與紀念,并接納“失去”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在生命最后的一程,充滿人文關懷,承載溫情的安寧療護,無疑給終末期患者提供了一個有尊嚴的選擇。
當前,安寧療護工作已進入國家的頂層設計。廣東也已明確要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理療、殘疾照護、安寧療護等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安寧療護已寫入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建設。
開展安寧療護工作,既是滿足老年人群體積極加速多層次、多樣化的醫(yī)療需要,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支持健康江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民生問題。
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還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一方面,需要加大對患者及家屬、醫(yī)護人員的“優(yōu)逝”教育,提高全社會安寧療護意識;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保障,要鼓勵探索創(chuàng)新,利用社會資源、引入社會資本拓展安寧療護領域,優(yōu)化服務結構,形成多元服務體系。
告別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現實,雖然有它的酸苦,但也在豐富著我們的生活,讓我們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質量。將死亡的權利還給本人,讓終末期的病人選擇更體面、更舒適地告別,讓逝者了卻遺憾從容離去,或許更能守護生命最后的尊嚴。
來源: 社工中國網、江門日報,編輯: 江文明,責任編輯:鄭東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