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訪的過程中,支教團的成員們還為家長們介紹解讀了我省的助學資助政策,尤其是關于國家助學貸款和國家獎助學金的相關政策,讓家長和孩子放心上學,真正做到“三不愁”:入學前不用愁,助學貸款交學費、住宿費;入學時不用愁,路費有補助、綠色通道提供臨時救濟;入學后不用愁,獎助學金、勤工助學幫助完成學業。“三不愁”充分彰顯了國家的教育保障義務,集中體現了教育公平、社會公平,它的實現,是廣大寒門學子最實在的福音。
之后在支教團帶隊老師的帶領下,還去了江蘇科大學子的家中拜訪,與家長們的交談中得知,受資助學生現今暑假均未回家,都在外為自己規好的未來奮斗著,不論是考研還是提前實習找工作,都是自立自強的寫照,也是助學資助政策最滿意的答卷。
因為愛,我們帶你去走新的旅程
“如果把學習比作一段旅途,有的人會覺得快而有趣,有的人會覺得慢而無趣。有趣與無趣之間也并無固定的界限,這既是學習自身獨特的魅力,也是老師個人魅力的綻放點。”
為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們探索知識的能力,三自支教團開設了三項特色課堂:“蠶寶寶”課堂、船模拼接大賽、外國友人現場連線和小型運動會。其中,“蠶寶寶”和船舶模具是歷經了一天的車程,與支教團成員們一起到達孩子們的學校的。
支教團成員陳澤平開設“蠶寶寶課堂”,他通過視頻、照片與問答互動,為小朋友們詳細地講解了蠶寶寶的生長規律與特征。他們把蠶寶寶帶到教室,小朋友們一個個探著腦袋觀察蠶寶寶,高年級學生趙文欣一邊撫摸蠶寶寶的小肚子一邊說:“胖乎乎的蠶寶寶好可愛呀,我們一起給蠶寶寶取名字吧。”課后,支教團為每一個孩子都準備了幾只蠶寶寶和桑樹葉,讓他們當蠶寶寶的主人,去真切地感受蠶的生長變化,了解養蠶知識,也希望這樣的課堂能激發小朋友對蠶桑的興趣,培養孩子們自己動手探索知識的能力,賦予求索之心。
在船模拼接比賽中,緊張刺激的現場氛圍讓人難以分神,“這里應該是船的甲板”、“幫我拿來那個零件”“這里是船的什么結構”……小朋友們緊張專注地拼接,一雙雙小手靈活地舞動,拼接出一條條“海上巨輪”。小組長王子衡所在組是第一個完成拼接的,他興奮地說:“我們組的每個人都是分工好的,最后我們再把大家做的組裝起來,團結協作就會很快。” 支教團成員羅偉奇說:“通過這種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們在體會團隊協作的勝利果實的同時又能學到一些基礎的船舶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一舉兩得。”
現場連線外國友人也在孩子們滿懷的期待中開始。支教團團長兼任英語老師的賈琪,聯系科大國際學院的外國友人,通過網絡連線的互動教學方式,為孩子們上了一堂更為精彩的外語課。孩子們的詞匯量不多,但是依舊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與外國友人積極交談:我該怎么稱呼你,你來自哪里,你有喜歡的動物嗎,你最喜歡的運動是什么……你一言我一語,課堂上頻頻傳出孩子們的驚喜聲和歡呼聲 ,還有友人被這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們的逗笑聲。在增進兩國誠摯友誼的同時,還豐富了孩子們的課堂體驗,增加孩子們學習外語知識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