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多彩的特色課堂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喜愛,也收獲了家長們的一致好評。在支教開班后,每天依舊有很多家長前來咨詢是否還能報名。能夠得到孩子們和家長們的認可和支持是支教團前行的動力,也為關愛留守兒童、感恩回報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為愛,我們一起去闖新的未來
相比于縣城里豐富多樣的興趣課程和資源齊全的輔導課程,環顧穿城鎮的街道商鋪,就顯得較為單薄。因此,我們在鞏固孩子們原有課程的基礎上,為孩子們增設人文地理、美術手工、爆炸實驗室、品社自然、音樂體育。各項授課模塊都是協作分工,互不影響。
支教團團長賈琪來自外國語學院,擔任英語老師。英語課上,孩子們的不自信使得孩子們站在講臺上不敢開口,有不懂的問題也不敢舉手提問。在老師的多次鼓勵下,孩子們漸漸地熟悉老師,并打開自己的心結,勇于參與老師的課堂活動。國外友人連線課堂時,孩子們褪去了初時的自卑與羞澀,用所學知識積極與外國友人互動交流,向更加優秀的自己邁進了一步。在當地記者問到團長賈琪是如何看待孩子們初時的課堂表現時,她說:“在孩子們的認知里,英語是用來念單詞和讀課文的,不知道在生活中如何運用和交流。而且他們覺得自己說得英語很差,會被別人笑話。遇到這種情況,改變課堂教授方式,增加英語日常交流,與英語母語的友人互動就是激發他們學習英語興趣最好的方法。”
人文地理老師李琰在回憶與孩子們相處的日子時,這樣說道:“這是第一次讓我體會到做老師的幸福。雖然我是低年級的班主任,但同時我還任課三個年級的人文課。每當我向孩子們展開世界地圖,我都能從孩子們好奇的眼神中讀出他們對外面世界的渴望,從宇宙大爆炸講到銀河系的形成,從板塊運動講到地震火山,再從七大洲四大洋講到國外的奇聞逸事。” 每次課間休息的時候,辦公室總是見不到李老師的身影。原來,孩子們早就把李老師圍得水泄不通,他們你一句我一句地問李老師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老師,你知道地心人嗎?”“李老師,為什么俄羅斯地方那么大,人那么少啊?”“老師,老師……”
科學老師陳澤平總是一副老頑童科學家的樣子,肚子里裝了奇奇怪怪的實驗,最受孩子們尊敬;美術老師黃甄珍喜歡孩子們在一張空白紙上放飛自己的想象,不同顏色的碰撞像極了預示他們未知而又注定精彩的人生;體育老師羅偉奇總愛課間和孩子們“廝混”在一起,希望更多的陪伴能填補孩子們心中對關愛的渴望;數學老師莫共育嚴厲中帶著幽默,孩子們奇思妙想的答案總是惹得老師舍不得說他們;自然老師胡凱超被孩子們譽為“超人”,一切生活現象都能說出背后的科學原理,孩子們的互動提問更是增加了他們對科學知識探索的興趣;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吳媽媽”的吳浩然老師身兼多職,語文品社無縫切換,會多種樂器彈奏的他又擔起了音樂課的大任,即使任務如此繁重,他的每一堂課依舊贏得孩子們的陣陣掌聲。
三自支教團長達半個月的支教活動在匯報演出的閉幕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老師,你們明年一定還要來要來” 直到學生從臺下跑上來抱著老師說,支教團成員們才終于意識到這趟支教之旅真的結束了。希望孩子們在打開的新世界里能夠繼續探索,找尋自我,超越現實,實現人生價值。
支教團團長賈琪感慨道:“支教就是因為愛,傳遞愛。在國家與學校的資助下我們收獲了知識,收獲了愛,同樣我們也將這份愛灑向更遠的地方。短短15天內,我看到了不同家庭不同教育下孩子的內心,他們有的孤獨渴望朋友的同行,有的渴望父母的陪伴,有的渴望老師的關注。‘我不知道還能陪伴他多久,我不在了誰來照顧他 ’,這是一位爺爺的話語,爺爺奶奶辛苦帶大孩子,害怕有一天自己離去剩他一個人,這也是留守兒童的心酸。”